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步上祭壇23》

祭壇前的以利亞

——談孟德爾頌的神劇《以利亞》

一. 孟德爾頌生平

在西方作曲家中,很少有作曲家像孟德爾頌一樣得天獨厚,然而他的一生卻像曇花一現一般,開花時如此的絢麗,光彩奪目,卻是短暫,留給後世無限的嘆息。他出生於1809年二月三日,祖父——摩西.孟德爾頌是當時非常著名的哲學家,父親——亞伯拉罕.孟德爾頌是銀行家。家族是猶太人血統,不過在他七歲的時候全家接受基督教的洗禮而成為猶太裔的基督徒。孟德爾頌家庭非常喜愛藝術,音樂與美術的活動是這個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家四個小孩都有音樂方面的天份,其中姊姊芬妮(Fanny)與他(菲利克斯Felix)最具天份,除了音樂方面,孟德爾頌在繪畫方面的表現也是十分傑出,這種對於繪畫方面的薰陶在他身上表現出來的,就是對於色彩、線條的敏感,而這些也反映在日後的作曲上面。

孟德爾頌有一位親戚,名叫撒拉.利未(Sara Levy, 1763-1854),曾經是W. F. Bach (1710-1784)的學生,並且與C. P. E. Bach (1714-1788)熟識,經由她的介紹,孟德爾頌成為當時著名的作曲家,也是柏林歌唱學院的院長——徹爾特(C. F. Zelter, 1758-1832)的學生,撒拉藏有非常多巴哈與巴哈家族作品的樂譜,徹爾特亦熱中於教導推廣巴哈的音樂,1821年,在徹爾特的陪伴之下,孟德爾頌拜訪了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öthe, 1749-1832),年僅十二歲的孟德爾頌從此與七十多歲的文學大師開始了亦師亦友的關係,這些老師、長輩與老友對於孟德爾頌一生的作曲影響十分深遠。

1823年聖誕節,孟德爾頌收到一份來自祖母的禮物,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這份禮物就是巴哈的《馬太受難曲》樂譜,孟德爾頌收到這份禮物十分興奮,興起了演出這首曲子的念頭,終於在1829年三月一日,在徹爾特的協助之下指揮柏林歌唱學院演出這首曲子,這部曠世名作在沉寂了將近一個世紀之後終於重見天日;日後,孟德爾頌告訴另一位協助演出的演員Devrient說:「想想看,一名演員以及一個猶太人將最偉大的基督教音樂交還給全人類。」這場演出不但是音樂史上很重要的一頁,更是孟德爾頌個人藝術生命的里程碑,促成他日後寫出一部部大型合唱與管弦樂團的宗教音樂。1836年,他完成了第一部神劇《聖保羅》(Paulus, op.36),1840年完成了第二號交響曲《感恩讚美詩》(Lobgesang, op.52),1846年完成了第二部神劇《以利亞》(Elias, op.70),另外還有一部未完成的神劇《基督》(Christus, op.38),在這些大型作品之外,孟德爾頌還譜寫了許多小型的宗教合唱作品,包括了詩篇、經文歌等等,這些曲子中都可以看到巴哈音樂的影響。

在孟德爾頌的最後幾年,因為忙碌的指揮演奏行程,孟德爾頌的精神與體力開始顯出耗盡的警訊,《以利亞》的創作與演出更加重了他的負擔,1847年五月,與他極為親近的姊姊芬妮突然去世,對他而言是致命的打擊,最後因為中風,在同年十一月去世,年僅三十八歲。

孟德爾頌的作品在他去世之後曾經在歐洲音樂舞台上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猶太人的背景,以及當時華格納音樂當道的關係,一直到今日,仍然只有少數的曲子固定在舞臺上演出,但隨著越來越多曲子被演奏以及錄音出版,我們也更能感受到孟德爾頌的曲子是如何的振動人心。

二. 以利亞的寫作與演出

1836年,孟德爾頌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神劇《聖保羅》,並且在當年五月首演,當如雷的掌聲還在腦中盤旋的時候,他已經開始思考第二部神劇了,當時的計畫是由他的一位好友Karl Klingemann編寫歌詞,主題的第一選擇為以利亞,另一個可能為聖彼得,但是經過與Klingemann多次的討論以及信件來往,Klingemann退出了寫作的計畫,孟德爾頌於是轉向另一位朋友求助。Julius Schubring是孟德爾頌家族的好友,他是牧師,也是神學家,《聖保羅》的劇本就是由他編篡的,在兩人之間的書信中可以看到,兩人之間原本的歧見還不小,Schubring希望較嚴肅、內省的內容,孟德爾頌卻希望較戲劇性,因此,以利亞的寫作計畫就延遲了一段時間,甚至幾乎要放棄整個計畫,一直到1845年,他接受邀請,希望在1846年的伯明罕音樂節演出一齣新的神劇,他才重新回到以利亞的創作,再度與Schubring溝通之後,孟德爾頌終於完成了這部作品,並且在1846年的八月廿六日在英國伯明罕音樂節演出。這場演出可說是空前的成功,孟德爾頌在寫給家人的信中提到在他的作品中沒有一部在初次演出時就受到如此熱烈的歡迎與尊敬,他陷在熱情的演奏者與觀眾之間,「安可」了至少四首合唱與四首詠嘆調。當地的報紙也報導在音樂會之後觀眾是如何瘋狂的鼓掌喝采。但是孟德爾頌似乎並沒有因為首演的空前勝利而滿足,回到萊比錫之後他立刻展開修改的工作,以至於他一位好友很驚訝的問他「什麼!你要試圖使這個美麗的作品更美麗?」並且由於在英國的演出是以英文來演唱,孟德爾頌一直沒有放棄在德國以德文演出《以利亞》的機會,1847年四月,他再度到英國,在倫敦指揮演出《以利亞》,並且受到維多利亞女王以及夫婿的熱烈歡迎,女王在日記中稱讚「這是一部光輝壯麗的曲子,孟德爾頌是個天才,理所當然的會在此地受到熱愛。」五月,孟德爾頌離開英國,抵達法蘭克福之後收到姊姊芬妮去世的消息,這個訊息是個致命的打擊,並且無法從這個打擊中復元,十一月,他因中風而離世,留下許多遺憾。

《以利亞》被稱為繼《創世記》之後另一部足以媲比的神劇,並且與《彌賽亞》並稱為三大神劇,但是在歷史上很弔詭的與《彌賽亞》遭遇同樣的命運,《彌賽亞》雖然在都柏林受到空前的熱愛,回到倫敦的演出卻慘遭失敗,《以利亞》在英國受到歡迎,但是回到孟德爾頌生前居住的萊比錫,第一次演出時卻是場面冷清,觀眾沒有多少回應。(待續)

-取自 孫自弘教授撰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