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音契合唱團音樂會》
和平之禱 A Prayer of Peace
潘瑋(音契藝術企劃經理)
人類為了權力、利益、財富與成就,紛爭從未止息;地球的資源被不斷消耗,弱勢人民飽受欺壓。國與國之間的對立亦未停歇,受苦的依舊是無辜的人民。音契因信仰而聚集,期待透過音樂傳遞溫柔的力量。在紛擾不息的時代中,為人心帶來些許安慰,仍能看見生命的盼望。
此次音樂會很榮幸能首次邀請國際知名合唱指揮杜萬勝老師與音契合作,呈現一場橫跨五百年的合唱旅程,期盼為台灣聽眾帶來耳目一新的音樂體驗。杜老師特別於六月提前來台,為合唱團進行集訓,以其物理學背景深入剖析發聲與發音原理,讓感性建立在科學基礎上,帶來全新的體認,也讓我們對上帝奇妙的創造更加讚嘆。
本場音樂會英國作曲家卡爾・詹金斯(Karl William Pamp Jenkins, b.1944)〈武裝之人〉揭開序幕,選自其《和平彌撒》,以充滿張力的戰鼓節奏為開場。此作品受英國皇家兵械庫博物館委託創作,為紀念千禧年與科索沃戰爭的受難者。詹金斯特別引用十五世紀法國文藝復興歌曲〈L’homme armé〉為主題旋律,歌詞寫道:「應當要畏懼武裝的人。到處都在呼喊,每個人都應該穿上盔甲,應當要畏懼武裝的人。」音樂與文字交織出不安、悲壯與無奈的情緒,引人深思。
第二組作品以五首來自不同時代與文化背景的固定彌撒選曲,展現信仰音樂的傳承與多樣風貌。依彌撒順序與作曲家年代排列,從文藝復興時期的帕勒斯特利納(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開始。他有「教會音樂之父」之稱,2025年適逢其五百年誕辰,特選其《武裝之人彌撒》中的〈垂憐經〉紀念其深遠的貢獻。作品以無伴奏人聲與複音結構,釋放出內在的張力與安息。接續是巴洛克時期韋瓦第的〈榮耀頌〉(選自《榮耀頌》),古典時期莫札特的〈我信唯一上帝〉(選自《C小調彌撒》),浪漫時期佛瑞的〈聖哉!聖哉!聖哉!〉,與當代古巴作曲家何瑞拉(Ernesto Herrera, b.1988)的〈羔羊經〉,形成一組橫跨五世紀的靈魂呼求之歌,也為這組精選劃下完美的句點。接著登場的是美國作曲家保羅・巴斯勒(Paul Basler, b.1963)的《非洲的哈利路亞》,作品節奏奔放、旋律熱情,洋溢生命力與喜悅之情,為上半場帶來光亮的結語。
下半場全數選唱當代作品,風格清新,旋律動人。丹・佛瑞斯特(Dan Forrest, b.1978)的《到我這裡來》(Come to Me)描寫在重擔與疲憊中渴望安息的心靈;海根柏格(Elaine Hagenberg, b.1979)的《O Love》選詞自蘇格蘭牧師馬得勝(George Matheson),年輕時因失明被解除婚約,在妹妹的婚禮當天想起自己的傷痛,有感而發所寫的歌詞,面對情場的失意,身體的疾病,在流淚中,尋求上帝的帶領與安慰;納夫拉德(Jacob Narverud, b.1986)的《達到星辰》(Ad Astra)則以堅定節奏與明亮旋律鼓舞人心,引領人不斷靠近光的方向。英國作曲家魯特(John Rutter)於2025年邁入八十歲,特選其作品《耶和華是我的亮光及拯救》(The Lord is My Light and My Salvation),選自詩篇第27篇,旋律溫暖,和聲飽滿,是無數人熟悉與信賴的安慰之聲。
難得在音契音樂會中出現中文作品,由杜萬勝老師改編《恩典之路》與《南洋之聲》是廣為人知的現代詩歌與民謠組曲,並於本場音樂會進行台灣首演。耳熟能詳的旋律經過重新編曲,展現新的合唱語法與和聲,也為本場音樂會留下完美的餘韻。
這是一場凝視人性、傾聽世界、向信仰告白的音樂會。誠摯邀請您與音契一同走進徜徉在音樂中的禱告與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