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步上祭壇37》

跟著感覺走 (上)

音契編輯室

「跟著感覺走,緊抓住夢的手……跟著感覺走,讓它帶著我……」這是一首三十幾年前膾炙人口的流行歌。過生活本來就是跟著感覺走,有什麼問題嗎?

今天感覺想喝珍奶,想吃炸雞……,似乎沒什麼不對。不過,若自己的體重與健康已經亮起紅燈,如果順著想吃的感覺走下去,恐怕得承擔後果。

「今天感覺不想做禮拜」、「我沒有從敬拜中得到什麼」……基督徒也很容易跟著感覺走,信仰與事奉的道路上,最大的挑戰就是感覺。什麼叫做「有感覺」?當感覺通通不對時,要如何信下去、持續事奉?信靠看不見、摸不到的上帝,憑藉的是什麼?

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占領迦南地時,迦南人拜的是巴力(類似土地公)。拜巴力強調主觀的經歷,特色是感官的投入,有具體的形像,音樂和舞蹈吸引人們融入,越大膽、色彩越豐富、越令人激動就越受歡迎,使人整個感官狂喜地投入瞬間的宗教激情中。

當以色列百姓的敬拜被同化採用巴力崇拜的形式時,先知使用「淫行」來指責這種崇拜(何西阿書、耶利米書第三、五、十三章、以西結書十六、二十三章、阿摩司書、彌迦書)。儘管從字面上看起來是指巴力崇拜中的宗教賣淫,更擴大指向整個敬拜神學。先知指責的是透過自我表達來尋求滿足的敬拜,這種以敬拜者的需求、欲望和激情做為素材的敬拜,即對參加敬拜的人說:「你想要宗教感覺嗎?你想滿足你的需求嗎?我會給你,並且以最吸引你的形式來進行。」

對上帝的敬拜是分別為聖,與人的品味、關心的事物及認知對立。對巴力的敬拜則降低至崇拜者的需求層次,敬拜的內容應該有趣、切合需要、且令人興奮。

上帝所要求的敬拜方式,是以祂自己的話語為核心,人要以理智思考,然後發自內心地回應祂。上帝呼籲我們去愛人、去服事、去順從祂、負責任的態度行動,並且做出正確的決定。

這與拜巴力非常不同。敬拜上帝的信仰,一直敦促人們更深入地敬拜。在古代以色列,敬拜不只是祭司的工作而已,連先知說的話也成為敬拜的一部分,因為他們要尋找一種能真正活出來的信仰,讓信仰不只存在於殿堂,而是深入到每個人的生命裡。

所以,以色列人的敬拜不只關乎個人的心靈,也和國家、群體息息相關。它同時也包含物質層面,像是建築物和人的身體,這些都成為傳達上帝話語的媒介。

有人以為古老的敬拜沒有加入感官;由上帝聖約話語建立的敬拜,並沒有排除感官的參與:祈禱時有跪拜和俯伏的身體動作,神聖的舞蹈與讚美詩表達了群體的團結,祭司的服裝與獻祭的程序帶出極大的力量。在莊嚴的靜默中,人們向上帝獻上聖潔的奉獻,預備敏銳的耳朵聆聽祂的話。如雲霧的香從祭壇上飄起,賦予禱告感官的表達。人的整體身心靈都受到真誠的對待。在與神的關係中,感官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儘管如此豐富而多樣,敬拜仍是受上帝的話語所定義,沒有一件事是單為感官體驗而做的。在這樣的敬拜中,人透過上帝的話得以完全進入並闡述敬拜禮儀,在當中確立了個人與上帝屬靈關係的至高地位,其重要性高於「只是想體驗敬拜」。

拜巴力與敬拜上帝的區別,在於敬拜上帝是貼近立約之神的旨意,而這位神是可以認識並順服的,拜巴力則是出於本能盲目的生命力,而且只能讓人感受、吸取並模仿。性狂歡的情結與邪術及將受造物神化緊密相關,對人總是一種誘惑,一種網羅,但它始終被以色列先知領袖所拒絕。(待續)

 

「許多人覺得失落,是因為認為自己的感覺不夠強烈。信心堅如鋼鐵的人不需要感覺。我愛聖詩作者古伯(William Cowper, 1731-1800)所寫:『我若有感覺,多是懼怕和痛苦;願我所信不需靠感覺。』我信耶穌之時沒有感覺,信主以來我充滿了感覺。當我放下我的感覺,主就給我感覺。當我不追求感覺,就有安息。」~司布真 (Charles H. Spurgeo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