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步上祭壇27》

事奉與成名

音契編輯室

「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可福音10:44-45

 

跟著耶穌的腳蹤學習事奉,會發現耶穌要求身為領袖是要服事眾人,祂更自己以身作則,捨去自己的性命贖回人的靈魂。牧師、長老、執事、音樂同工、以及教會團契、小組…...各類事工的參與者,都是事奉者;職分越高的,越要作僕人。這與名人文化相反。

教會裡面也有名人文化,巨型教會(megachurch,一般定義為平均每週2000人以上出席主日崇拜的教會,2010年美國有50個教會每週超過一萬人參加禮拜)產生的明星牧師更是受人矚目。近年來巨型教會領袖跌倒事件頻傳,與名人文化有相當大的關係。

教會認為自己需要明星牧師、名人講員、出名的歌手與樂團,是一種迷思,認為名人才有號召力,能吸引更多人進入教會。出於消費者心態、逛教會和以好奇心選擇教會的人,也助長明星牧師的崛起。大起的代價可能是大落;教會的領導結構和問責制度健全與否,能夠成就或毀滅一間教會及其領袖。

這個世代的明星牧師文化容易造成教會的危機。教會為了要捧紅名人,缺乏對名牧的監督。隨著娛樂事業成為美國文化焦點,越來越多教會開始像操作一個品牌般運作,教會看起來像一個企業,牧師就像公司的CEO,被塑造成名人,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周圍有強化其影響力的團隊,使得名牧的權力至高無上,做什麼都是對的,無人敢責問、質疑,面對試探毫無警覺性,導致陷入罪惡誘惑時一發不可收拾。

多數人看到科技對教會與傳福音大有幫助,很少思考科技帶來的負面影響。當教會採用大型螢幕展示具傳奇色彩的牧師和敬拜領袖,無形中放送簇擁偶像明星的訊息,培養會友追星的心態。當教會以科技、名人、粉絲信徒而非紮實的團契關係作為架構,風暴來臨時就變得十分脆弱。美國西雅圖火星山教會(Mars Hill)於2000 年代初期崛起,吸引15個地點15,000人聚會,卻無法在傳奇創始人德里斯科爾牧師(Mark Driscoll)退出後繼續存在。2014年他辭職後,教會解散。

巨型教會之所以快速發展,多半建立在創始牧師的領導魅力上,會友通常相當依賴該牧者的恩賜和個人特質;然而會友也要為自己的粉絲心態負責。提摩太.凱勒牧師(Timothy Keller)認為對這種上癮的依賴,越早被打破越好。

有些基督徒作家、牧者、事工領袖和藝人依然被「基督徒名人」的概念所誘惑,屈服於名聲的吸引力下。他們要求享有特殊待遇,奢侈浪費,無度放縱,妖魔化批評他們的人,藉以壓制不同的聲音,活在只會稱讚他們的人群中。知名度最大的危險在於:你開始専注在自己身上,他人的存在是爲了服事你。那麼,基督徒名人與一般名人有什麼差別呢?

名人文化也影響音樂事奉。站在台上感受自己成為目光焦點,信仰根基不夠深的音樂事奉者很容易覺得自己是大明星,在乎自己是否受到明星級的待遇。

音樂「事業」與音樂「事奉」的區別在於:音樂「事業」的目標是追求成功、成名、高曝光率、賺錢、累積粉絲,為的是自己;但音樂「事奉」是為了神,把人心帶到神面前,追求的是卓越,盡力做到美善,而非追求自己的名聲。

音樂事奉該有哪些影響力?這些影響力哪些是短暫、表面、討人喜歡的?哪些是深入、引發思考、具啟發性、甚至革命性的?把花在追求成名的時間與精神,轉而用在培養扎實的能力上,結果會多麼不同?

終極問題:音樂事奉者所發出的每一個音符,有沒有屬靈價值?有沒有牧養、塑造人的靈命?音樂的本質比形式更重要。音樂事奉者所呈現的內容,必須在沒有其他浮誇包裝的情況下起作用。

音樂事奉者如果喜歡享受光環、沈浸在被眾人擁戴的掌聲,事奉的不是神,而是自己。刻意追求的名氣可能是虛名,隨實力而累積的名氣才經得起時間考驗。

耶穌沒有像基督徒名人那樣過日子;耶穌在世上服事人,而不是受人服事。祂以僕人之心為門徒洗腳。 音樂事奉者,你願意如同《更像我恩主》這首聖詩的歌詞,立志跟隨耶穌嗎?
 


1. 更像我恩主,永遠像我主,
 更有主溫柔,更謙和忠恕,
 更熱心工作,更多勇敢忠誠;
 更樂意奉獻,完成恩主使命。


2. 更像我恩主,我每日祈求,
 更多有力量,背我十架走,
 更盡心盡力,使主國早降臨;
 更充滿靈力,去尋找失喪人。


3. 更像我恩主,更為主而活,
 更充滿主愛,表顯主榮美,
 更願捨自己,像我主在世間;
 更像我恩主,直到見主榮面。


[副歌]
 懇求恩主,使我心都歸祢;
 懇求恩主,使我完全屬祢;
 懇求恩主,赦我罪惡愆尤,
 潔淨保守我,使永屬祢所有。

TOP